(网经社讯)2025年11月,随着"黑五网一"购物季临近(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www.100ec.cn/zt/25h5/ ),一场全球性跨境税收政策收紧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
从美国、欧盟到东南亚和拉美,多国政府纷纷取消或大幅降低小额包裹免税额度,旨在应对税收流失、保护本土产业、平衡竞争环境。这场"税改风暴"不仅改变了跨境电商的运营逻辑,也加速了行业从"低价内卷"向"价值突围"的转型。在"黑五"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下,政策变化对消费者和商家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品 | 网经社
撰写 | 无痕
审稿 | 云马
配图 | 网经社图库
免税时代落幕:全球税改重塑跨境电商新规则
全球小额免税政策收紧已形成明显趋势。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已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调整了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标志着跨境电商"免税红利时代"的终结。

这场政策变革并非偶然。小额免税制度始于1938年,最初是美国政府为方便旅客携带纪念品回国而设立的。随着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这一政策逐渐演变为跨境低价商品的"税收红利",允许价值低于特定阈值的包裹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SHEIN、Temu)的崛起,大量低价商品通过"大包拆小包"等漏洞规避税费,导致各国税收流失严重,本土零售商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中国作为全球跨境电商主要参与国,据“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上,出口占比达到77.6%,进口比例22.4%。在此背景下,全球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全面收紧,将对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委员会专家王与剑认为,Temu、希音(SHEIN)、速卖通(AliExpress)、亚马逊全球开店、eBay、TikTok Shop、Shopee、Lazada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叠加“全托管”等新型模式降低贸易门槛,直接推动跨境电商小包业务爆发式增长。

王与剑进而表示,这一趋势加剧了全球电商市场竞争,对部分国家本土产业形成竞争压力,同时跨境小包免税政策导致的税收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2025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已正式取消或收紧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新兴市场也纷纷跟进,全球跨境小包“免税时代”逐步终结。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连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厉丙毅认为,各国取消免税,核心动机就两条:

第一,“保护自己人”:我国的商品利用免税优势,价格比本土商家低太多,把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当地政府和企业不干了,通过征税把赛场拉平,竖起围栏。
第二,“收回我的钱”: 海量小包裹导致人家关税大量流失,现在必须管起来,把这笔钱收回去。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特邀专家研究员朱秋城认为,跨境电商“免税”红利的快速退潮一定是大势所趋,标志着中国跨境电商正式告别“野蛮生长”。德、美、英、乌、巴、俄、日等几乎同时收紧小额包裹关税,既是疫情后财政“补缺口”之需,更是数字经济规则重构的缩影:全球正把“数据流动+税收主权+产业公平”置于同一框架下监管。
黑五购物节下的消费者与商家行为改变 税改风暴下跨境卖家生存路径
黑五购物节是观察税改影响的理想窗口。作为全球最大的购物季之一,黑五期间的销售数据和消费者行为变化能够直观反映税改政策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2025年的黑五购物季正值全球小额免税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德国零售协会预计,2025年黑五及网一期间的销售额将为58亿欧元,较去年下降近2%,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销售增长的中断。尽管有48%的消费者计划在黑五期间进行购物,但消费情绪疲软导致更多消费者转向必需品购物。Shopfully调查显示,德国黑五期间有四成消费者计划购买高价商品,其中电子产品以70%的提及率位居首位,其次是服装和家电。法国调查显示,23%的消费者计划缩减黑五预算,74%愿为"法国制造"支付溢价,快时尚支出下降32%。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在税改背景下更加理性,愿意为质量和服务支付溢价。
此外,税改政策加速了行业分化,中小卖家因利润压缩被迫退出或转向高附加值商品。美国取消免税后,邮件流量下降约80%,亚马逊平台上的卖家订单量骤降40%。调查显示,消费者对AI购物工具信任度低,这增加了中小卖家的运营难度。泰国取消小额免税后,TikTok跨境小卖家利润几乎所剩无几,许多人选择退出市场或转向高附加值商品。

王与剑认为,全球跨境小包“免税时代”逐步终结对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带来的挑战有四:
首先,合规成本提升加大运营成本:不同国家的税务规则差异极大。中国卖家不仅要投入资金购买合规申报系统,还需组建专业团队研究各国税制,中小卖家因资金有限,合规成本占比甚至会超过利润的 10%-20%,部分小卖家可能因无力承担而退出市场。
其次,供应链与物流体系被迫重构:多国政策明显倾向于海外仓发货,这迫使卖家将货物提前运往目标国海外仓。而小包直发模式下,卖家多是小批量、多频次采购,货物售出后资金能快速回流,现金流压力小;仓发模式要求提前大批量备货,这需要卖家投入大量资金采购货物,还得预付仓储租金、头程运输费等,无疑增加了运营的成本。此外,若物流服务商与海外仓衔接不畅,比如头程货物到港后无法及时入仓,还会产生额外的滞留费用,这些风险都需要卖家自行承担增加了卖家的运营成本。
再次,品牌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低附加值、白牌产品的价格优势彻底丧失。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到上述国家,叠加新增税费后,需提高售价才能维持利润,而同类产品在本土品牌竞争中优势会减弱,这倒逼卖家必须投入资金研发、注册商标、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但品牌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多数中小卖家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加大了跨境卖家的运营成本。
第四,市场多元化布局风险加剧:全球跨境小包“免税时代”逐步终结的背景下,过去卖家可将受政策影响的市场订单转移至其他地区,如今这种分散风险的方式难以奏效,导致其多区域布局同时承压,订单量整体下滑。
朱秋城认为,对中国卖家而言,23%增值税不是简单加价,而是触发“选品—定价—履约—合规”全链路重塑的信号弹。短期看,海外仓、IOSS、独立站溢价将成为“缓冲垫”;中长期看,只有沉淀品牌资产、把供应链弹性做在前端,才能把“税痛”转化为“质效”升级的新起点。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低价,而是全球合规能力与本地价值创造。
品牌化时代启幕:合规经营与供应链重构市场
全球小额免税政策收紧是大势所趋。2025年全球小额包裹免税时代的终结标志着跨境电商行业进入新时代。从美国、欧盟到东南亚和拉美,多国政府纷纷取消或大幅降低小额包裹免税额度,旨在应对税收流失、保护本土产业、平衡竞争环境。这场"税改风暴"不仅改变了跨境电商的运营逻辑,也加速了行业从"低价内卷"向"价值突围"的转型。

王与剑认为,全球跨境小包 “免税时代” 终结背景下,跨境电商市场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物流模式向仓配一体化重构:全球跨境小包 “免税时代” 终结后,多国政策明确倾向海外仓发货,推动物流体系从 “小包直发” 向 “海外仓 + 本地化配送” 转型,仓发模式成为行业主流。这一趋势将直接带动海外仓建设热潮,倒逼卖家重构供应链布局,以适配本地化履约需求。
其次,品牌化差异化是必由之路:免税红利消退后,低客单价白牌产品的价格优势彻底丧失,市场需求持续向科技型、创新型、绿色化高附加值产品倾斜。无力承担新增税费与转型成本的中小白牌卖家将逐步退出,而主动向品牌化、差异化方向转型的企业将抢占市场先机。
第三,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合规成本上涨、资金压力增大等因素,将加速中小卖家的淘汰与整合。那些较早布局合规经营、构建品牌壁垒的头部企业,将凭借成熟的运营体系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抢占退出者留下的市场空间,行业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第四,合规经营是大势所趋:多国取消小额免税政策叠加强监管态势,标志着行业从 “粗放增长” 迈入 “合规深耕” 阶段。平台代缴税费、IOSS 申报、境内外税务数据核查等要求日趋严格,倒逼卖家建立标准化财务与运营体系,低合规成本的灰色空间彻底消失,合规经营成为跨境电商的必然要求。
朱秋城认为,免税时代结束,真正意味着低价模式的终结,品牌时代启幕,跨境电商未来一定是品牌化,品质,差异化和体验感。经过这样多年发展,全球小额免税的十年红利期正式落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跨境电商的冬天,而是“分层出清”的开始:低端白牌将加速被关税成本挤出;腰部工厂型卖家通过海外仓+合规溢价完成“二次品牌化”;头部 DTC 品牌借助专利、内容、社群,在 50–150 欧元价格带建立“高税也扛得住”的护城河。

朱秋城指出,危机永远是检验模式的最好试剂。当制度套利归零,唯有技术、品牌与供应链深度,才能帮中国卖家在全球税改风暴中走出一条“贵得有理、税得透明、退得放心”的新海程。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长期关注跨境电商,提供包括:媒体、报告榜单、供应链融资、营销、培训等服务,是跨境电商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跨境电商业内人士,欢迎合作洽谈咨询加微信:www-100ec-cn)






































